• slider image 51
  • slider image 52
  • slider image 53
:::

5. 預防「電腦視覺症候群」

俗話說「預防重於治療」,除了做做眼部操,消除疲勞鬆弛眼睛以外,還有什麼 方法可以預防「電腦視覺症候群」呢?

1.適當的眼睛休息:
瞳孔在自然狀態下是放大的,瞳孔縮小表示在用力,而光源太強和近距離看東西瞳孔都會縮小,眼睛需要用力。因此張醫師建議,在看電腦時,每30分鍾至少要休息5分鍾,休息時可以轉轉眼球,或者看看遠方,總之不要再盯著電腦看,讓眼睛可以獲得適當的放鬆。

2.合適的電腦工作環境:
調整燈光以讓眼睛舒適為原則,但因為電腦本身就是發光體,所以不要讓光源直接照射在螢幕上,以避免反光。

3.正確的姿勢:
保持身體與腳呈垂直的坐姿,電腦螢幕最好置於眼睛水平以下約10至15公分,也就是讓眼睛俯視電腦。而螢幕與眼睛的距離,14吋螢幕至少要保持60公分左右,如果是15吋螢幕則最好有70公分的距離。

4.配戴合適之眼鏡:
張醫師認為,足夠的度數是為了輔助看清楚景物。但是使用電腦是近距離的,因此度數超過200度的人,最好能配戴比原來度數略低約150度的眼鏡;如果是沒有近視的人,與電腦保持的距離最好比正常再遠一點。

5.補充眼睛營養:
可以多吃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,如胡蘿蔔、菠菜、蕃茄等。

6.電腦加裝護目鏡:
雖然張醫師認為目前電腦輻射已經降至最低,但是如果是每天必須在電腦前工作超過8小時的上班族,選配一個護目鏡以隔離螢幕的輻射,仍是對眼睛比較好的作法。

此外,張醫師還語出驚人地表示「放風箏」和「看電影」都是對眼睛只有幫助沒有傷害的娛樂。放風箏因為是遠距離看事物,這點大家可能還想的到,但是看電影呢?

「因為『暗視』的效果」,張醫師說。看電影時室內的燈全都關閉,此時瞳孔是放大的,再加上電影螢幕很大,若能坐在中後排,與螢幕有一點距離的位置最好,這樣看起電影來眼睛會很舒服。因此張醫師強烈建議大家,不妨在休假時多到電影院看電影。

電腦在目前絕大多數的辦公室中,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工具,每天需要使用電腦的上班族也一定不在少數,甚至在下班後,把工作帶回家繼續在電腦前奮戰,或者以上網為娛樂的人都大有人在。

然而長時間做某一件事而不休息,一定會造成某種程度的傷害;眼睛長時間盯著電腦看當然也不會例外。眼睛是我們最自豪的「靈魂之窗」,但我們卻常常因為疏忽或者眼睛疲勞卻不自覺,而造成眼睛過大的負擔。

尤其是在有了電腦這個方便好用的工具之後,大家更是天天「呆」坐在電腦前,不管是工作或是上網。如此一來,不僅會讓視力受損,造成「電腦視覺症候群」的機率也大幅提高。

到底什麼是「電腦視覺症候群」呢?它是因為你的眼睛長時間專心於電腦螢幕,造成眨眼次數降低,眼睛表面水分迅速蒸發,久了就會出現慢性結膜炎或乾眼症的病症。那麼長時間看書會有這些症狀產生嗎?

其實長時間看書、看報紙當然也會對眼睛造成傷害,但是跟電腦的差別是,書是平面、不動的;而電腦螢幕則是由許多小光點所組成,而且是非連續性畫面,眼睛在閃爍頻繁的螢幕前會不容易聚焦,因此眼睛更易疲勞。

「此外,因為電腦螢幕是一個鏡面,本身也會發光,再加上日光燈或光源的照射,所以常常會造成反光,觀看電腦就會變得比較吃力。」Kingnet國家網路醫院駐院醫師張朝凱醫師解釋著。

想知道你是不是也患了電腦視覺症候群很簡單,想想看你是不是常覺得眼睛總是乾澀、痠痛?如果是的話,小心!眼睛酸澀正是症狀之一。除此之外,眼睛疲勞、頭痛、雙影像視覺(也就是出現兩個影像)、覺得螢幕影像模糊、眼睛腫痛甚至發炎,都是電腦視覺症候群的症候。

眼睛會「酸」是因為近距離看電腦,眼睛會「澀」則是因為乾燥。「酸」會造成眼睛疲勞,甚而引起神經疲勞,這也就是為什麼電腦看久了會頭痛的原因。「澀」的部分,則是因為眼睛太過專注在電腦上,造成眨眼次數減少,淚液快速蒸發。

此 外,現在大多數的辦公室內都安裝有空調系統,所以濕度低,更加速了淚液的蒸發,如果不巧你又是隱形眼鏡族,那真的只有四個字可以形容-「雪上加霜」,而這 正是造成後天性「乾眼症」的主要原因。乾燥不但會造成眼睛缺氧、發紅,缺乏淚液滋潤的眼睛也會因無法殺菌,而有可能發炎。

人工淚液對付乾眼症有效嗎?
基本上人工淚液對乾眼症是有用的,只是因為人工淚液通常含有防腐劑,所以張醫師建議大家不要太常用,或者就直接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或生理食鹽水。

另外,因為人體有自然的反射動作,所以當眼睛很乾燥時,眼睛會自然分泌淚液。如果太依賴人工淚液的話,反而會使分泌淚液這項自然反射機制減弱,基於此點,張醫師建議大家千萬不要常點用人工淚液。


:::

PCHappy相關服務

好站推薦

[ more... ]

線上用戶

13人線上 (9人在瀏覽電腦教學)

會員: 0

訪客: 13

更多…

本站統計資料

版權聲明
Creative Commons License
PageRank:
Check PageRank
資助本站:

本站信息

管理員